“青铜史诗”讲述中华礼仪之邦古老智慧

【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

9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宝鸡市考察,走进青铜器博物院,了解当地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等情况。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48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02件,尤以著称于世的周秦青铜器居多。这些古老精美的鼎、簋、尊、盘,以及铸刻于其中的铭文,犹如一部讲述中华礼仪之邦古老智慧的“青铜史诗”。

文明之光代代相传

秦岭南屏,渭水中流。宝鸡,古称陈仓,周人便是从这里发祥,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先河。坐落于宝鸡市区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依山起势,采用传统高台门阙形式,层层递进、气势恢宏,青铜厚土的建筑语言象征着宝鸡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9月13日,科技日报记者踏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只见中厅处,“镇院之宝”何尊在灯光映射下尽显巍峨庄严。它是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腹底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今年,何尊还登上中学历史教材封面。这一跨越千年的宝藏,在3000多年后的今天,仍散发着璀璨的中华文明之光。

火与铜的熔炼,铸就了青铜文明的灿烂辉煌;巧同造化的雄奇宝器,闪耀着古人的智慧之光。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认为,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是当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还是古代艺术和科学交融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何尊是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德”字从此有了“心”,证明了周王朝以德治国的理念。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冯盛国整理了百余篇青铜器铭文后发现,这些铭文包含的道德相关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爱国主义、尊重自然、忧患思想、简朴思想和孝道观念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精神品质。

跨越漫长的历史长河,2018年,宝鸡市将43年逨鼎的铭文故事,制作成视频,让干部学习其中的廉政思想,取得了良好反响。

文物“医治”更加精准

如何将见证历史、承载文明的文物留存下来、“活化”起来?跨入新时代,斑驳的青铜器在科技人员的保护下被赋予了“新生命”。

记者现场看到,何尊在防震展柜里,被悉心呵护。“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展柜内的湿度、温度等各项关键指标,一旦发现变化,便迅速查找原因并开展维护。”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保护管理部副主任崔睿华介绍,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展厅、库房均安装了智能安防系统和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确保文物安然无恙。

今年6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与完美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合作实施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充分运用了科技检测分析技术,最大程度地提取文物所携带的信息,为文物的研究和展示提供科学依据。

“现代科技手段让文物‘医治’过程更加精准。”崔睿华举例说,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可以检测出青铜样品中铜、锡、铅等合金元素的含量,了解器物的材质特点;三维扫描技术可以让人直观了解器物的修复进展,再利用3D打印技术对残缺部分进行精准打印,使用合适的材料和工艺进行修复,几乎可以做到完美契合、分毫不差。

记者了解到,去年6月起,宝鸡市开始实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对全市15家文博单位的部分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项目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博物馆的智能管理平台,并搭建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和青铜器数字化保护系统。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历经岁月洗礼的国宝重器正通过数字化、文旅融合等多种形式焕发新生机。宁亚莹说:“现代科技手段让青铜器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能给人带来历史启迪和艺术享受。”

原文链接:https://app.kjrb.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37090.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xyt=1726812759037

< 上一篇

赵丛苍:军事考古学

高访|陈尚君、李浩:用最聪明头脑下最笨功夫,干寂寞事情

下一篇 >